没错,尽管进展极为缓慢,但无线电项目一直没有停下来过。
和活塞机一样,考虑过灰堡设计局的众多方案后,他决定选取其中两个同时进行。
而这两者便是火花发报机和调幅发射机。
前者是无线电波的鼻祖,结构极其简单,没有任何电子原件,仅仅是利用变压线圈来升高电压来为电容充电,直至电容加载在火花间隙间的电压高到足以击穿空气,进而放出电火花。这一部分颇有些像是打火机,只不过火花传递过去的电流并没有浪费掉,而是在电容和电感之间反复震荡,使之产生电磁波,最后再通过天线,将这些电磁破发射出去。
换句话说,只要控制电源的开合,便能发出断断续续的电磁破——接听者根据鸣音的长短,即可将它转译为对应的信号。所谓的长长短短的电报码,便是由此而来。
尽管听起来仍有些迷糊,但罗兰采用了最取巧的办法,那就是先让灰堡设计局的无线电项目组用随手可得的材料,造出一台堪用的实物,再把实物照搬过来。
比如将两块锡箔上下夹在一叠油纸上,再用蜡封好,即是一个简易的高压电容。
而电感则更加简单,无非是在绝缘管上缠上一圈又一圈的导线。
这些设备在不考虑量产,也不考虑规格的情况下,罗兰单靠自己就能完成。虽然跟那些封装后只有指甲大小的工业品相比,它们显得既粗大又简陋,不过效果却基本一致。等到发射塔建好,他就能尝试进行这个时代的第一次无线发报试验了。
不过火花发报机的缺点也很明显。
即使它通过了测试,想要投入正式使用还得设计一套与王国文字相匹配的代码,发报员和接收人的训练也需要不少时间。另外火花发报机的频谱极宽,同一范围内只能有一台发报机工作,并不适合供前线情报人员使用。
因此他的最终目标依旧是使用电子管放大信号的调幅发射机。
而后者最大的优点是——能直接传播语音信号。
单从原理来说,无线电通讯和电话本质上极为相似,都是将声音的震荡转化为电流或电磁波的变化,经过远距离传输抵达另一端后再重新转变为声音。只是人的嗓音频率太低,使得信号波的波长过长,而波长越长,所需天线的尺寸也越大——如果直接发射语音信号,天线长度恐怕得达到一百公里以上,这在工程上是一件无法实现的事情。
所以想要将语音传递出去,就必须搭乘上频率更高的载波。
这正是所谓的调制。
而两者混合在一起的新波形在被接受后,收听方也必须通过一系列解调手段将高频波滤去,只留下有意义的低频波,才能转化为最终的语音。
调幅发射机一旦成功的话,无论是第一军还是情报机构,都将真正意义上具备实时通讯的能力。
对于战争而言,它的意义可谓不言而喻。